6月12日晚,“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对话小组”第六期《追寻美德》第二次读书活动在长安校区天平楼A座608教室举行。此次活动由张兴娟老师主持,参与成员包括研究生王绪东、崔少杰、王敏、李文静,以及本科生田原、马龙等。本次读书交流会依旧围绕《追寻美德》一书的前六章进行深入探讨。与会者在延续上一期讨论的基础上,受到激励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论点,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论证支持。
读书会伊始,王绪东同学首先发言。他提出,麦金泰尔基于经验对康德的批判是站不住脚的,并认为评价另一种伦理学是否成功,其标准不应过于单一化。他还强调了康德伦理学的现实价值。张兴娟老师肯定了王绪东的报告选题,并建议他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,结合文本内容,逐点审视麦金泰尔对康德的批评。随后,与会者就《追寻美德》前六章中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进行了热烈讨论。马龙同学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角度出发,认为麦金泰尔的批判确实触及了问题的核心。崔少杰同学则认为麦金泰尔忽略了康德关于法和国家的理论,并对“人是目的”存在误解。
随后由田原同学作报告。她赞同社群主义者对当代社会现状的诊断,认为现代人的“自我”概念已从其客观环境中抽离,成为一种“抽离式的自我”,并且趋向于碎片化。田园同学提出,应当跟随麦金太尔的思路,将美德的实践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,同时也需要超越麦金太尔的观点,探索实践的规范性基础。
紧接着由崔少杰同学发言。他继续深化了在上一次报告中提出的观点,指出麦金太尔的伦理学无法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立场。他同意学术界对麦金太尔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批评,并主张行为主体的非个人化。
在田园和崔少杰同学报告的基础上,与会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,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观点。张兴娟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,并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。整个讨论过程丰富了大家对文本的理解,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路径,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,体现了哲学对话小组追求深度与真理的学术精神。讨论现场气氛活跃,大家发言积极,但由于时间限制,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,有些问题也未能得到更深入的探讨,留下了一些遗憾。最后,张兴娟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简短总结,并为下一期活动安排了任务,本次读书会在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。
撰稿:崔少杰